三坑老街. 秋天的小菊花

2011112218:05


三坑老街的鄉間小路遇見一片波斯菊花海

 

扶桑花



 

永福宮

















遠眺石門

自然生態公園

上回去的 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babybear-home/article?mid=10575&prev=10639&l=f&fid=104

 

路邊景致也美

三坑老街



 

川盛商店~ 櫻花啤酒屋

櫻花啤酒屋
  櫻花啤酒是台灣第一個進口櫻麥酒,閩南或是客家都稱啤酒為麥酒,從右念到左,櫻花啤酒屋是永福宮前的雜貨店的劉信榮的姑爹所開,他說當時除了有賣雜貨之外,還有賣酒,櫻花啤酒是當時的日本酒。  開店時間是在日據時代桃園大圳施工期間,當時居民應該經濟能力不好,,有能力買的,是當時興建桃園大圳的技術人員、領薪水的工人。

 


好吃的客家草仔粿

 

青錢第




~ 100.11.20. 龍潭三坑

     

一、前言

 位於三坑仔大庄的永福宮並非龍潭的大廟,但它卻是文獻記載上,龍潭地區少數歷史悠久的廟宇。幾百年來永福宮默默的接受歲月的洗禮,庇護著近三坑、佳安二村百姓,並且為三坑仔的滄桑歷史做見證。永福宮此名稱即庶名的卑微心願:永保福康,而得名。廟內主祀三官大帝另稱「三界公廟」。

二、建廟小史

 ()創建時間:

    建立於乾隆五十六年(西元一七九一),原祀三山國王,後來為了提高廟宇內神祇的地位,因此又改祀「天官」、「地官」、「水官」的三官大帝。

 ()遷建與現貌:

 廟宇創建之後,遷移到現址右後方約一百公尺處,之後於大正十三年(西元 一九二四年)第三度遷移到現址。

三、建築風格:

 ()廟頂:         

二龍三仙,二條龍守護「福、祿、壽」三仙。

 ()石獅賞析:

   1、廟前正門兩側的石獅左公右母,造型各異,公獅張口注視來往信眾;母獅子閉口護子,充份表現傳統社會男尊女卑、各司其職的特性。

   2、兩隻石獅子由草嶺石雕成,是整體成型的手工藝品。獅子的體型中等,頭小耳大,神態威而不猛,充份表現清末民初的造型特色,獅子的眼若銅鈴,嘴大吃四方,蒜頭鼻,頸擊鈴鐺,雕工精巧,比例適當,尤其是頭部球狀捲毛及尾部鬃毛,線條流暢而柔美。

 ()石柱賞析:

   1、廿四孝柱:

     柱上刻有「孝感動天」、「搤虎救父」等二十四孝題材,可以說是風教設施,發揮昔日廟宇文化的教育功能。

   2、花鳥柱:

     目前台灣廟字之中,只有三峽祖師廟和永福宮有花鳥柱。花鳥柱是廟宇的石柱之中層級較高級,永福宮圓柱狀的花鳥柱大約在民國五十年左右完成。

   3、龍柱:

     廟宇內的二龍柱,屬於單柱、單龍、降龍式的雕刻方法,龍的首尾是同一立面,代表首尾相互呼應;龍的尾部寫成弓字後才繞柱一圈,盤柱動作十分俐落。

  ()石堵:

     按傳統堪輿說法,廟宇左側為龍邊,右側為虎邊,進入廟宇也必須由龍門進入,虎門出來,取進龍門,出虎口之意。在永福宮兩側門旁各有龍虎二獸栩栩如生,小巧可愛,據說這是村中石匠曾憲祿師傅於多年前的作品。

 

四、供俸的神明:

    永福宮所祭祀的神明種類相當多,大部份和地方特色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有關。

()三官大帝:

    位於神龕正中央有三尊造型相似,都做帝王打扮的神明便是「三官大帝」,自左而右分別是地官、天官、水官。

    天官:一品紫微大帝,正月十五上元節,堯。

    地官:二品清虛大帝,七月十五中元節,舜。

    水官:三品洞陰大帝,十月十五下元節,禹。

    三官大帝的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,在傳統農業時代,天、地、水、神攸關人民的生計、作物栽植,因此在客家地區供俸三官大帝的廟宇十分常見,算是鄉土神明。

 ()開漳聖王:

 開漳聖王原屬於閩南漳州地區的移民所信仰的,祭祀的神是:鄭成功、關公和陳元光,據說早期三坑與對岸的大溪隔著大漢溪水相望,因此關係十分密切,在信仰上也互相影響,從永福宮所供俸開漳聖王來看,可見早期閩客族群互動關係。

()三山國王:

 位於正殿旁側的神龕中所供奉的三尊神明正是三山國王爺。三山國王原是廣東省潮州府揚陽縣的巾山、明山、獨山三山之神,先民對自然的崇拜,因此擬喻成三兄弟,並塑造神像膜拜。

五、永福宮的祭典:

 每年農曆正月十三,八月初二是永福宮的慶典日,屆時人潮洶湧,鄰近村莊和外出村民都會回到莊中參加盛宴,並感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,將廟前的廣場擠得水洩不通,和平日冷清的情況相差天壤。其中正月十三的「平安戲」,由於正值農閒,村民利用機會宰殺豬公,並以姓氏為區分,輪流舉行賽豬比賽,只見一隻隻千斤重的豬羊供俸在架上,陳列於廟埕內,配合川流的人潮、喧囂的客家音,好不熱鬧。

六、結語:

  或許今日永福宮前的廟埕令人有種冷清的感覺,但是誰又能想像一百多年前,三坑仔曾是主宰臨近龍潭、關西、楊梅、甚至竹東等地經濟命脈的咽喉。如今隨著水運的消失,使得原本熱鬧的三坑仔和香火盛的永福宮又歸於平靜,這或許是台灣經濟發展中必然現象,只是在老一輩三坑人的心中卻永遠烙著昨日輝煌的那一頁。

 

     

    民居老宅是先民智慧的結晶。從一瓦一石中可瞭解先民的生活歷程,感受到建築之美。惟近年來受西方文化之衝擊與百年風雨之侵襲,這些昔日的傳統建築日漸凋零、殘破、遭逢拆除改建的命運,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,期待我們更多的維護與關心。「青錢第」就是位於三坑的老屋,讓我們一起去造訪古建築之美。

()「青錢第」堂號的由來:

據說,古時有位朝中大臣,因為家鄉發生飢荒因此就私自發行青錢(一種紙幣),以做為賑災之用,皇帝得知後,認為私鑄錢幣恐有造反之嫌,為確認此大臣是否為良臣,就考他:一個橘子如何分給大家吃?大臣回答:先將橘子擠成汁,再將橘子汁倒入大水缸中,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吃到,他果然是清廉有能力的大臣,解決了當時百姓的疾苦,皇帝便嘉許他的義舉,賜予此「青錢第」,因為此大臣姓張,後來很多張姓就沿用為小堂號。

()房屋建築與特色:

   1、青錢第是一三合院,屋頂前面短,後面長,讓更多的陽光射入,也避免好運從後面溜走。

   2、中間禾埕( 曬穀場)中央高,外圍低,便於排水。

   3、過水門:是正門之外進入宅第的另一個門,正廳兩側為護龍,兩個護龍的兩水匯集處叫「過水廊」,而此進出口便叫「過水門」。

   4、正門的屋簷有兩條頭朝下張口,尾巴朝上的鯉魚,雨水順著屋頂向下流入,最後從魚嘴流出,除了方便人進出外,也象徵如魚得水,魚躍龍門,而水是財,水從魚口出亦代表年年有餘。

   5、金包玉:圍牆的外層用磚、內層為土的砌法,其中,磚即代表金,而土即代表玉。

   6、槍孔:位於正門旁的牆上以及圍牆外的護龍壁,放暗箭防禦敵人。

   7、鳥踏:形狀像     ,用磚砌成,顧名思義,鳥兒足踏處,當然也讓從屋頂流下的雨水從兩邊流出。  

 

        

    住在三坑的小朋友,當你們上下學時,總要經過一段石板路,才可到達你溫暖的家,你們可知道,那段石板路在數百多年前,可是背負著運輸貨物溝通往來的重責大任喔!

    早年大漢溪的水力豊沛,富航運功能,大型帆船可自台北盆地溯溪而上,往來十分方便。當時位於大溪對岸的龍潭,則是在今天三坑仔河床附近闢有「二段潭」渡口,供小型船隻和對岸往來,在當時臨近的客家山區,如:楊梅、關西、新埔、甚至竹東等地所生產的茶葉、樟腦,據說多半都是先運抵三坑渡口,再經由水路轉運出去。但是,如何把貨物自產地經由陸路運抵三坑,再藉由帆船順流而下運抵艋舺、淡水等地,卻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
    為了貨物的運輸,先民截彎取直,翻山越嶺,終於走出了數條捷徑——古道,直到今天,在三角林、銅鑼圈、三坑一帶,還可以看到這些古道遺跡,只是多半早已廢棄,隱沒在草叢中了。

    古道的路線,多半曲折連綿,沿途高低起伏,有的地面舖設石板、礫石,有的甚至只是寬不及二尺的泥地,走在上面,我們想像從前挑著沈重貨物的行人,遠從山的另一頭而來,翻山涉水,流著汗水,一步一步走出早期臺灣產業的一片天地,心中的崇敬油然而生。

    八十年前,由於桃園大圳動工興建,大漢溪航運功能漸失,連帶使得古道的功能也降低,加上後來縱貫鐵路通車,取代水運,從此結束了古道數百年的生命。

    目前在龍潭地區留存的古道大致可分成三條,分別是:自關西牛欄河附近,清水坑到三坑仔及銅鑼區經三角林到三坑仔、大溪栗仔園經水尾到三坑等。

    古道的建造人是誰,多半已不可考證,要想真實體驗古道的過去,最好的方法就是實地現場走一回,如此才有深刻印象。

 

 

三坑----百年老街的風華

 

    早年,約在清朝時期,三坑仔是龍潭地區發跡最早的市集,當時,從復興鄉流出的大漢溪水源源不絕,水量豐沛而富舟楫之利。因此,龍潭附近之關西、新埔、楊梅等地所產之樟腦、茶葉、煤炭等山產,便經陸運運送至三坑,再透過大漢溪的水運,順流至大溪碼頭,再運至台北盆地。如此一來,三坑仔也成為大漢溪流域內陸的一個商業碼頭,也就是當時所稱做的(二段潭碼頭),這附近關西、楊梅等地的貨物、人員的集散地,而成為一處因水運興起的商業街市,這也即是三坑老街誕生的由來。

    時間的流轉在人臉上寫下歲月的痕跡,同樣地,大時代的變遷也為老街的過去塑造了許多不同的面貌,從光榮繁華至沒落黯淡,從風華絕代至顧影自憐,如果老街能言,它一定會未我們數盡它永難忘懷的流金歲月。事實上,老街是在說話,細數它的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木,每一間褪盡鉛華的老屋、每一個過路的佝僂老者,都在訴說老街的往事。眼前有著同樣悠久歷史的老廟—永福宮,也正為這一切的過往做歷史的見證呢?

    根據既有的資料顯示,說明三坑老街的歷史變遷,約略可分四期

一、農墾時期

    清中業,因閩粵械鬥,結果粵人失敗,遷徙至本區,並於此定居,從事墾拓,因當時常遭原住民出草或盜匪襲擾,故三坑之街道、巷弄,皆呈曲折狹小之狀,此乃軍事防禦作用之考量。故今人至黑白洗一處往街道裡一看,是無法一眼望穿街道的。此時三坑的生活方式所呈現的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現象。居民信仰的是地方保護神,如三山國王,為原鄉的神明。永福宮是當地居民信仰及防衛的中心。據桃園縣志記載,永福宮興建於民國前168年(乾隆九年),而土地廟(開庄土地廟)則界定了村落的範圍。當時因陸運未開,所有貨物皆依水運而行,三坑仔因靠近大崁溪(大漢溪)而成為桃園北部至新竹北部一帶貨物的中繼站,商業街市的雛形在此時形成。

二、商業街屋形成期

    後因水運更趨發達,三坑仔便逐漸由農村轉變成商業街屋。這時期的房屋形式出現了大量的街屋—利發展商業,商肆至此已頗具規模,漸成今日三坑老街之面貌。

三、日據時期

    大漢溪河床淤積日漸嚴重,水運因而沒落,陸運地位躍居其上。此時因桃園大圳開工,更加註定三坑仔水運沒落的命運。日據時期,由於桃園台地,如蘆竹、大園、中壢、觀音、新屋等地,時常缺乏灌溉用水,所以明治年間便著手自石門開闢水道,引水至桃園、中壢,這便是桃園大圳的由來。工程自大正六年動工,於大正十四年竣工,當中施工初期,三坑仔一度引來大批工作人員,街市一度又繁忙熱鬧起來。想必現今門牌號碼80號,有著      (櫻花啤酒)招牌的酒館,是許多人一天工作之後聊天休息的地方吧!但三坑仔一度因它而起,又因它而傾倒。等到大圳完工通水之後,三坑仔商業功能即隨之而變。

其原因如下;

1.大圳自石門引水,造成大漢溪水位驟降,水道過淺影響行船,以致三坑仔二潭段、大平楓樹潭喪失其碼頭功能。從此,三坑不再是內陸的貨物轉運站,連帶三坑仔的街市、商店也受到影響,難以維生。

2.大圳施工初期帶來大批工作人員,在石門至大溪段的隧道及暗渠完工之後,人口便大量外流,因而沿街的生意人氣不再,三坑老街便更加的沒落了。

    綜合上述的兩點推論,三坑在大圳完工之後,因船運受迫停止之外,公路的建造及鐵路運輸的發達,亦使三坑喪失了市集的重要功能與地位。自此三坑仔便轉趨沒落,居民大部分又成為以農業為基礎的聚落。

四、光復之後

    民國四十三年的石門水庫工程,其大壩工程部份則是再次降低大漢溪的水位,但三坑仔之前早已喪失其水運的功能了。故石門水庫工程興建所造成的影響,大概只是帶來大量的石管局技術人員在佳安村、三林村定居之外,要屬開採砂石對三坑仔影響較大。不過舊日的盛景已不再了。

如今走入老街一窺究竟,你會發覺大部分居家早已人去樓空、大門深鎖,一幅晚景淒涼的模樣。有人說,老街早在水運功能喪失之後便死了,要不是那些尋幽訪勝的有心人,任誰也不會再到這三坑聚落。但是近年來,台灣社會興起一股對鄉土文化探索回歸的熱潮,命運之神使三坑仔又有了重生的機會,或許三坑老街難再以熱鬧繁華之面貌示人,但老街就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,可以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故事、許許多多在這真實存在過,與我們爺爺、奶奶、爸爸、媽媽相關的故事。

~三坑老街 : http://www.cles.tyc.edu.tw/sunkentsu/street_shape.htm

 

~青錢第 : http://www.cles.tyc.edu.tw/sunkentsu/house_top.ht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travel.longtan.gov.tw/sunkenshu_house.htm

 

~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smes.tyc.edu.tw/smes94/vill.htm